兰州交通大学由1896年创建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原北京铁道学院)于1958年在兰州分建而成,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2003年,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今天的兰州交通大学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占地面积1566亩,校舍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7.59亿元。学校现有14个学院,2个系和2个教学部;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6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3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有49个本科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79个研究所和实验中心,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69项,科研总经费达3.5亿元,出版教材、专著193部,公开发表论文5312篇,其中33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24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申请专利77项,转让重点成果33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7项。学校具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2350人,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634人,教授、副教授493人,有各类在册学生3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8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 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优质的教学资源,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占地面积达1566亩,校舍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7.5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 亿元;图书馆藏书达205万册(其中电子图书 42 万册),并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和多种网上应用系统,校园网已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有32个多媒体教室,13个语音室,通过优越的教学条件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学、看、听、说、练达到完美的结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校有塑胶运动场、网球场,有体育馆、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等体育运动场地,体育设施齐全,条件优越,曾多次承办省市各类体育竞技比赛。
学校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分四人间和六至七人间。宿舍内衣柜、书架等设施齐全,配备了电视、电话和校园计算机网络接口供学生使用。
学校食堂实行打卡售饭,食品丰富多样,南北风味齐全,设有民族食堂,可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饮食要求。
校园内设有银行、邮局、医院、百货商店,并毗邻北京华联超市,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
完善的就业体系,宽广的就业渠道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将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的宗旨,建立多种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多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甘肃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近五年,学校连续被评为“甘肃省非师范类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3%左右,就业渠道主要面向铁路、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航运、IT、钢铁、机械、建筑、电力、石油化工、教育、部队等行业,就业单位有国有事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部队等。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交流平台,每年举办大型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参会单位达300多家,参会代表500多人。另外,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常年不间断召开小型招聘会。
近五年,各用人单位提前来到学校签订三年级部分专业的学生,并给予助学款4000~10000元不等;截止今年4月底,共有48家单位签订毕业生420人,资助金额达到246万元。
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 120 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学校在北京、成都、西安、沈阳、广州等地成立了20多个校友分会,进一步密切了与校友的联系,全面拓展学校的社会影响。
交流合作,日益活跃近几年,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影响不断扩大。2003 年,学校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按照联合办学协议,两校按照“2+2”模式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目前已有两批学生赴美留学。2008年入校的新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学校遴选,可参加上述联合培养方式。详情请登陆学校国际交流处网站(http://www2.lzjtu.cn/wsc/)查询。2005 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联合成立了语言培训测试中心;2007 年,学校与乌克兰国立铁道大学建立了交流学生机制。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培养院校;2008年又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学校先后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法国布尔高涅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乌克兰国立铁道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水资源中心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并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去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留学、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2007年8月,学校召开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 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国际会议、 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